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又是一年雙十一“剁手”季,你體驗到清空購物車的快樂了嗎?每次發誓不再“買買買”,過幾天又忍不住下單,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時候,除了想“炫飯”,就想“剁手”。
不信的話,回顧你過去幾個月的電子賬單,你會發現在那些讓你感到焦慮、迷茫、疲憊、生氣等負面情緒的日子,流水賬上總會多出來幾筆支出。大肆購物之后,心情也會莫名好一點,這是為什么呢?
來源|hippopx
1.?“零售療法”能適當緩解情緒
心情不好就想購物,這并不是偶然,科學研究發現,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更容易通過“買買買”緩解自己的情緒。
社會學家Rick等人在2013年做了一個實驗,隨機邀請100人觀看一個描述男孩幼年喪父的視頻。隨后將這群人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被告知擁有100美金可以購買旅行必備用品,他們可以從12件商品中挑選出4件放入購物車。而對照組只是告訴他們從12件物品中挑選出4件旅行中最必不可少的物品。完成任務后,研究人員用情緒量表分別測量了兩組人的悲傷程度,結果表明,實驗組的悲傷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這也由此證明,購物確實會對人們的負面情緒有著積極的影響。
來源|hippopx
“買買買”除了能夠調節情緒外,還能放松緊繃的神經。著名消費心理學家Yallow認為,人在購物時是無需動腦的,因此很多人會在完成一項復雜工作的間隙迅速掏出手機打開購物軟件,這相當于一場短暫的精神逃離,能讓大腦得到休整以提升狀態應付后續的工作。相比起需要收拾行囊計劃路程的現實出游,這種借助網購的便捷和及時放松自己的方式更加切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節奏。
來源|pexels
上述兩個購物的優點,都可以被歸結于對“零售療法”的解釋,這一詞最先在1986年圣誕節前夜出版的《芝加哥先驅報》上出現,它指的是人們通過購物來自我調節、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等一種自我療愈的方法。顯然,比起“散步睡覺”“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等這類平緩的開導壓力的方式,奔波于充斥著碎片信息的快節奏生活里的現代年輕人似乎更忠于這種及時的反饋。
2.?“零售療法”的更多作用
除開上文提到的益處,“零售療法”還有更多你所不知道的療愈作用。
1. 幫助人們適應生活的轉變
來自泰國的學者Ajanant和Srinarong曾提出,人們在面對一些生活的重要節點,比如換工作、結婚、生子的時候,會通過購物來幫助自己更快更好的適應新的生活。
之后,著名心理學家Kit Yarrow在自己的博文里分享了一個案例來佐證這一觀點:被采訪者Janice表示,當她結束和丈夫超過十年的婚姻時,立即花費幾個小時挑選了一套嶄新華麗的床上用品,她分享道:“這幾個小時過得非常有意義,這個購物的過程就像是在和過去的自己告別,我感覺我已做好了重新開始的準備?!?/p>
來源|pexels
購物時,你不免會想象擁有這件物品后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的。這非常類似于心理治療中的“可視化”技巧——人們通過想象創造出精神上的感官體驗,從而緩解當下的壓力。
另一方面,通過購物創造出的“全新的生活”也在給人積極的心理暗示。Yarrow提到“正如人們會通過想象自己在一些穿著打扮中的樣子來獲得與這種穿著打扮相匹配的新的身份感與力量感,人們在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中也能做出更符合其身份角色的表現”。
來源|pexels
2. 提升人對生活的掌控感
購物,可以看作一種對于生活中的主動選擇,它帶給你的結果是完全可預見的,這個過程能夠提升人內心對于生活的掌控感。專欄作家從朋朋在孕期因意外改變了自己的生育計劃,在那段節奏被打亂的日子里,她恨不得鉆進電商平臺里,通過買買買發泄自己的焦慮和擔憂。只有在下單母嬰產品時能給她一種“在為未來切實做準備”的片刻安心。
來源|hippopx
在“零售療法”的修飾下,購物彷佛已變成一項能讓人得到安慰和平靜的運動,然而現實中,寫著“確認支付”的按鍵并不是虛擬關卡的勝利終點,而是索取成本的窗口。調查發現55%曾使用零受療法的人,曾因為超出預期的消費而變得更加焦慮。在這種焦慮和自責下又通過再一次的瘋狂購物緩解,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許多商家也在利用交易效用(商品的參考價值和商品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的效果)刺激消費者做出不合理的消費,這能解釋為什么處于雙11的我們會購買更多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帶有沖擊性的價格和商家別有用心的包裝,每一筆看似“賺到了”的消費,實際都是由商家精心操縱的騙局。
來源|pexels
信息時代的我們已然離不開網購,網購也成為伴隨科技而來的諸多雙刃劍中的一把,如何把玩這一把劍,和每個人的選擇和習慣有關。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