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作者:郝韻
審核:王康 國家植物園北園科普館館長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篇文章,叫《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講的是秋日雨后,法國梧桐的黃葉落在地上,“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
人們常說的“法國梧桐”,是指二球懸鈴木(Platanus × acerifolia),但其實它既不來自法國,也不是梧桐。只是因為國內最早是在上海的法國租界區引種種植二球懸鈴木的,人們就把它誤會成了“法國梧桐”。又由于最早英國倫敦開始流行種它當行道樹的,所以它還有個俗名叫英國梧桐,英語里叫London plane。
“法國梧桐”這個俗名真正對應的是三球懸鈴木,學名Platanus orientalis。
聽名字就知道它跟二球懸鈴木是親戚,學界認為正是它和一球懸鈴木雜交,才誕生出了二球懸鈴木。二球懸鈴木名字中的這個乘號×,就表示它是個雜交種。懸鈴木很適合作為行道樹,它們高大、枝繁葉茂、葉片也大,很適合夏日遮蔭,所以在世界各地都被廣泛種植,比起真正的梧桐樹(Firmiana simplex)更常見。
其中,作為雜交種的二球懸鈴木比它的親本更耐寒,適應性更強,因此種的更多。久而久之,大家不僅快忘記懸鈴木不是真梧桐,甚至都要忘記三球懸鈴木才是法國梧桐了。小學課本里出現的“法國梧桐”,八成也是“冒名頂替”的二球懸鈴木。
不過,不管是“冒牌法國梧桐”二球懸鈴木,還是“真·法國梧桐”三球懸鈴木,它們的樹葉倒是都很像手掌。為什么葉子會長得像人的巴掌呢?
這當然是因為我們的聯想了,其實嚴格來說,不是葉子長得像巴掌,而是巴掌長得像葉子。畢竟自然界里老早就有這個形狀的葉子了,反倒是我們人類的巴掌出現得比較晚。
那,為什么葉子要長成這樣一瓣兒一瓣兒的呢?
葉片的掌狀裂并不少見,除了真假“法國梧桐”,還有許多葉子都會“分瓣”。不過,這樣的葉子,幾乎都長得特別大,每個“分瓣”的末端都有個尖尖,而且有很粗的葉脈一直通向葉尖。
因此,就有科學家猜想,這個巴掌一樣的形狀便于植物運輸營養物質。
植物的葉片時刻都在消耗很多水,葉綠體會通過光合作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出很多營養物質。這些水從哪里來呢?植物的根可以吸水,通過維管束把水輸送給葉片,并反過來把光合作用產生的營養物質輸送回莖和根。葉片里的運輸管道就是葉脈。
如果葉片有哪片區域離葉脈太遠,那運輸效率就會比較低。假如葉片本來就很小,那也無所謂。但像“法國梧桐”這么大的葉子,就很有必要提高運輸效率。讓葉片盡量靠近粗的葉脈,就是提高效率的好辦法,結果就是葉片長在離葉脈近的地方,看起來就成了手掌的模樣。
這就是掌狀脈,是指葉脈從葉片基部開始分為三根以上的粗細幾乎相同、無主從關系的分布方式,區別于更常見的網狀脈(比如樟樹的葉子)、平行脈(比如銀杏的葉子)。葉子的形狀與葉脈的分布相搭配,可能正是為了便于營養物質的運輸。
不同的植物都有著什么樣的葉脈分布,你以前思考過這個問題嗎?留心觀察秋風掛落的樹葉,你可能會有驚喜哦。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